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如果说这一两年来内娱剧集有什么显著变化,集数越来越短,可能是肉眼可见的。

对于真心渴望优质内容的广大观众来说,这大抵算是个好消息,是不是我们不必再在汤汤水水中打捞干货,可以放心张嘴等投喂了呢?

仔细分析剧集市场,其实结论并不乐观。

今天就来聊聊剧集的长短变化,以及内娱水篇幅的那些秘诀。

1

剧集会越来越短吗?

在 IP+ 流量的巅峰期—— 2015-2018 年间,我们看多了五六七八九十多集的裹脚布,篇幅越抻越长,故事越讲越水,制作越来越糙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67 集拍了半部

直到 2020 年前后,传说中的政策新规叫停了超长篇,太过分的大长篇不见了,五十多集的 IP 剧,大多拆成上下部,绕过政策限制,换汤不换药地完成长篇播出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人均一个分隔符,欧美人名既视感

而另一条线从 2017 年的《无证之罪》起,由爱奇艺率先试水:十余集的短剧,制作水准介于电影与剧集之间,叙事紧凑内容夯实,从制作到演员都走精品路线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《无证之罪》到迷雾剧场的短暂辉煌,这种精品短剧形式在悬疑类剧集上跑通了,之后又在其他类型剧上四处开花,去年 B 站的《突如其来的假期》和今年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,爱奇艺自己的《摇滚狂花》和接下来待播的数部短剧,都不到 20 集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更重要的是,无论哪条发展线,在篇幅受到限制后,虽然尚谈不到精品率,但内娱剧集大水漫灌的趋势确实得到了遏制。

另外,过往按 " 单集价格 X 集数 " 的售卖模式下,扩充集数是剧方最直接快速增加收入的手段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但如今,版权剧(平台购置)的比重越发减少,自制剧(平台投资并操盘主导)与分账剧(按播放效果分成)的比重越来越高,平台在剧集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,也会某种程度上遏制剧集篇幅的无效扩充。

那是不是说,精品短剧将成为长视频内容发展的趋势,良币终于要驱逐劣币了呢?

未免过于乐观。

仔细观察长短剧的平台热度和正片实际有效播放量,我们会发现,鉴于宣传和口碑传播的周期性,剧集的热度需要一定时长的启动期,和持续爬升的蓄能期,短剧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,很难用其他方式弥补。

人为延长剧播期,只会造成观众观感的断裂,不久前收官的《昆仑神宫》就是如此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而一口气播完,固然能令观众酣畅淋漓,但刚开始便结束,让真正花钱的大头——品牌商们望而却步。

此前最出圈的短剧《隐秘的角落》,其实际播放量也无法与那些又臭又长的下沉剧相抗衡,它出圈的真正受益者是各短视频平台,引流不到正片播放,品牌商也就无法受益,对平台与主创的激励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所以精品短剧会形成一部分势力,有效扩充平台的精品内容库,招揽并留住那些对内容有高要求的挑剔用户,但很难动摇那些用时长和注水情节满足下沉的主流剧集。

2

注水大法好

注水大法,各有奇招。

在注水也很重要的网文界,写手注水大抵分三类,在我看来,这三类也可以与影视剧的水篇幅一一对应。

一类是简单重复。一件事用不同方式翻来覆去写好几遍,一句话让不同角色翻来覆去说五遍,一个道具用各种形容词水出一整段描写。

一水几千字,非常正常。

对应剧集领域,就是摆明车马,疯狂重复,水得明目张胆。

那些言之无物纯粹逗咳嗽的片儿汤话台词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那些没事就来一遍的闪回、回忆 ……

那些口述剧情,A 来一遍,B 来一遍,C 再来一遍 ……

这类注水,主创完全不想水出风格、水出水平,而是直接摆烂躺平,老子就是水了,你能把我怎么样呢?

第二类是放缓节奏高潮戏份写出三四章是太仓促了,写出十来章那才是正常发挥,写出三四十章,任谁都要翘起大拇指,夸一句水字数的祖宗。

怎么能干脆利落地写完呢?每个人的反应要照顾到,每个细枝末节的变化要描述到,主角的心理动作要一一陈述到,不然怎么叫高潮戏份呢

对应剧集领域,这种放缓节奏的注水,几乎随处可见,而且因为以影像为故事媒介的缘故,注水的技术手法就更多样了。

一到动作戏份 / 高能剧情就慢动作、360 度镜头旋转、多机位重复播放,抻个三五分钟不成问题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高能变化只有一秒钟,镜头却要给足周围所有角色的反应与内心动作,再抻个三五分钟不成问题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俗话说,事态再紧急,也不耽误主角想七想八。甭管情势多严峻,主角内心动作都可以在电光石火间从炎黄二帝想到太空漫游,再抻个三五分钟,绝对不成问题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最后这段高能剧情终于结束了, 那不得抒个情?随时随地响起的 BGM,配合男女主若有所思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 MV 画面,三五分钟又过去了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水个一集,毫无压力。

最后一类,才是真正有点技术含量的:狂开支线。眼看着主线故事已经水到头了,再水下去天怒人怨了,那怎么办呢?

支线大法好。男二女二,男三女三,男四女四,随你取用。

或者干脆单元故事,就像游戏下个副本,主角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,支线可以适当偏离主线甚至整个主题,但写好了没准比主线还精彩。

对应剧集领域,那就是观众深恶痛绝喜闻乐见的加戏了。

刚结束的《两个人小森林》,那绝对是《四个人的小森林》,副 CP 故事比主 CP 还要饱满,观众看得怨声载道意犹未尽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这类增加副 CP 戏份的水剧大法,在偶像剧中最为常见。表面看是为了增加情侣多样性,照顾更多观众的审美,实际上——拍都拍了,不抻个三四十集怎么收回成本?

《小森林》还算克制,有的偶像剧,男二女二要凑对,男三女三要凑对,男四女四要凑对,恨不得路边的猫猫狗狗也凑上对,真是月老红线转世为人,不去民政局屈了大才了。

有的加戏呢,是可着一个角色往死里丰满。讲完与主角的交集讲成长史,讲完成长史讲情史,讲完情史讲奋斗史,最后让整个剧集喧宾夺主为《XX 传》,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名单,不需我点名了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单元故事那更是内娱剧加戏常态。仙侠剧必须有个凡间篇,武侠剧必须有个 XX 事件,至于职业剧那就更好办了,每个客户都是宝藏,就看怎么挖掘了。

最后留个作业,如果让大家集上述三种水篇幅方式,来拍一段男女主角之间的打戏,你们如何操办?请在留言里发挥想象力。

3

注水是被鼓励的吗?

前面说过,在前几年,大量注水其实是剧方在售剧给平台这一过程中增加收入的手段。

而现在,自制剧各种项目的实际操盘人已是平台了,注水还是被鼓励的吗?

某种程度来说,是的。

一部剧集,热度铺开需要时间,口碑发酵需要时间,就算是有大批量预算去各平台狂轰滥炸,抵达用户、在用户心中积累期待也需要时间。

社交平台热搜和热点反推剧情,单位时间内能容纳的热点剧情,也是有限的。一部篇幅较短、剧情处处高能的剧集,在当下这个社交平台热搜为王的宣传环境下,反而容易让宣传丧失了节奏,加热不到沸腾就戛然而止了。

从成本的角度,吃瓜群众或者说泛饭圈观众最痛恨的加戏水篇幅,其实是降本增效的绝佳手段。

某些剧集主角线越来越没存在感,要么是主角给剧组的拍摄时间过短、卡得很死,导致拍不出足够多的戏份;要么是主角要价太高,剧组算账后发现不合适,不如打着主角的幌子卖配角的戏份来得划算。

此外,短视频的风靡也会让长视频变得越来越拖沓。

有人可能会不理解,短视频的风靡应该让长视频自动精简才对啊,怎么会越来越拖沓呢?

短视频对长视频的宣传反哺助益,主要是截取高能片段进行病毒性传播。但这些能打动下沉痛点的高能片段,无一不是亲在一起、撕在一起、哭在一起、笑在一起 …… 总之都是些情绪爆发点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久而久之,长视频内容创作者为了方便短视频截取,会将宣传思路前置至创作阶段,有意炮制这类高能片段,均匀分布在剧集的每一集或每一天播放的内容里。但一个真正的好故事,大多是环环相扣的,其中真正震撼人心的场景,是需要观众对角色和前情有所认知的。

就像如果你不了解甄嬛与眉庄的感情,甄嬛那段无声痛哭至踉跄,就只是演技炸裂而已。

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

在短视频优先的创作思路下,长视频内容会把故事讲成一条穿珠子的线,串多长不重要,串多少颗珠子不重要,破烂的小珠子有多糟糕也不重要,只要中间有几颗看着不错的大珠子,到时候能单独拿出去撑场面,那这串珠子就算成了。

最后,观众的观剧场景的变化,也让烧脑、紧凑、信息密度大等剧集的优良品质,变得有些尴尬。

刷着手机看着剧,一不小心就错过关键情节,回拉两次进度条就烦了,还不如看那些听声音就能了解剧情的水剧,错过两三集捡起来也毫无影响。

乐观点想,只要对精品内容有需求的观众始终存在,这一块的需求就会有供给来满足,虽然满足方式未必是免费。

悲观点想,如果一直这样长视频注水 + 短视频洗脑地投喂下去,新一代观众成长起来后,这一块对精品内容的需求,还会存在吗?

或者说,ta 们还能分辨,到底什么才是好内容吗?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myzaker.com/article/6356065a8e9f097ee61ca983

版权声明:娱乐栗场 发表于 2022年10月30日 am12:36。
转载请注明:不注水,怎么能叫内娱剧呢? | 快导航网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