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温后,互联网KOL自寻出路:有人转型,有人卖号

前沿科技 2年前 (2022) 虚像
1 0 0
降温后,互联网KOL自寻出路:有人转型,有人卖号

图片来源 @视觉中国

文 | 网圈八卦

2022 年的互联网大厂公关们,似乎比往年变得更低调了,不再大力秀肌肉。比他们更低调的是,曾经为大厂造势的商业科技类自媒体。

当互联网大厂在互联网上低调后,曾经为大厂发声的平台和 KOL 们去哪儿了?

翻看虎嗅、36 氪等以报道商业科技类起家的平台,首页关于互联网的内容越来越少。很多在这些平台开通账号的自媒体,有的转型,有的则进入了停更状态。微博上前几年火热的互联网 KOL,要么追热点变身资讯类博主,要么沉寂卖号。

互联网没有消息了吗?

互联网 KOL,不再赚钱

互联网 KOL 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以前每月最少能接 10 个单子,双 11 和 618 期间商单会更多,平均下来每年到手四五十万。

陈先生在微博有 200 多万粉丝,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开始明显地焦虑。本来指望着 618 开张吃 1 年,结果整个 6 月却只接了 5 个单子,收入的急剧下降让他有点慌张,选择薄利多销降低商单价格。然而,微任务却涨价了。

等到双 11 的时候,陈先生彻底看开,带着沉淀多年的内容和社群经验开始写简历,准备年后找个班上上。

虽然工作忙,但他没有放弃运营账号,偶尔会发一些口水文赚流量。

他手里还运营着 1 个微博互联网的 KOL 群,在广告需求越来越少后,很多 KOL 尝试转型,有的带货,有的卖课,有的在热搜话题下发布具有争议性内容赚微博的流量补贴,有时候一个月能拿两三千。

杨先生是靠写互联网分析文章起家的 KOL,公众号粉丝到达 20 万后他选择全职做号,2021 年前,周更 3-4 篇,至少 1 篇商单,有时候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找枪手帮忙。

2021 年下半年,来自互联网的单子越来越少,他尝试转型,写作风格从大佬报道、商业观察、财经分析陆续切换,但就是接不到单子。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重回职场,把写作当作爱好。他的枪手在失去兼职后开通了各个资讯平台的账号,发布口水文赚平台补贴。

还有人选择创业。磊先生在公众号有 500 多万粉丝,2019 年时单条广告费 12 万,2021 年创立了自己的精酿啤酒品牌。对于账号的引流效果,他表示:过家常日子嘛,总是够的。

互联网大厂公关:有钱,但要精准地花

相比前几年意气风发地撒钱秀肌肉,最近,互联网的市场公关们也沉寂下来了。

某大厂公关说:做好正常的对外传播就好,或者说低调最好,没有必要搞个铺天盖地的阵势。

在市场营销方面,很多大厂也从砸钱做声量变为追求流量转化,roi 和 cps 是他们挂在嘴边的词。直接精准地带来效益比大水漫灌式的营销,更重要。

某腰部投资公司员工陆某说: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以前是开拓期,大家都要用钱砸开市场,先疯狂补贴,砸的越多融资能力越好。等攒了一大批用户后,再用规模效用赚钱。现在互联网用户的红利几乎耗尽,营销策略精准化是每个公司都要做的,这样才能保证投资不亏。

互联网不是没钱,而是,不再乱花钱了。

从用户角度来说,公众对互联网的想象已经被长期的灌输和教育填满了,大家对互联网的好奇心下降了,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出过几轮黑料的情况下,公众对互联网大佬的 " 迷信 " 已经降到冰点。

以前,KOL 随便发点什么旧闻、趣闻都能成为热点,如今只有批评声才能获得一些流量,而对于这些曾经的甲方爸爸,很少有人会真的放开了去骂。

对于如何花钱,有 8 年公关经验的胡某深有心得。

胡某毕业后在电商平台做公关,天天花钱,后来跳槽到某出行公司,在上市前拿到期权继续做公关,钱还没花多少就被迫毕业,又辗转到汽车厂做公关。

胡某以前主要做 TO C 内容,话题多热度强,到汽车厂后选择了精准 TO B。他表示,更倾向于和科技频道和硬科技的记者合作,而不是汽车频道。因为汽车记者思维有点老旧,更关心主机厂。而很多科技记者关注面广泛,更能知道行业和消费者喜欢什么,写出来的东西流量大,能完成考核

为了更好地达到考核目标,他也想过做 TOC 的内容,但一想到要面对无数公众情绪就有点担心。或者,这也是很多大厂如今选择降低对外发声频率的原因:杂音太多。

转型硬科技,多少人能混到这碗饭?

如胡某所言,一些自媒体已经嗅到了出路——做硬科技内容。

大厂公关刘某今年选择离职创作做自媒体,一是自己之前积攒了甲方资源,二是对行业有个大致的判断:跟着主流的方向出内容,准不会出错。

翻看垂直商业科技类媒体,现在最关注的都已经转变为新能源汽车、芯片、制造业硬科技等。以前,汽车属于汽车频道,现在汽车属于科技频道,而且角度和切入面更细分,比如自动驾驶、芯片等。

刘某说:这类内容既能 TOB 也能 TOC,对于擅长写商业分析的自媒体来说是个不错的方向。但对专写 TOC 内容的 KOL 来说则很难把握住核心。

辞职 5 个月做自媒体的刘某,周更 1-2 篇,基本每一篇都是商单," 一个是抓取甲方与众不同的点,一个是提高它在资本市场的预期 "。

确实,公关就是讲故事的能力,如何更好地讲故事是很多垂直自媒体需要面对的课题。

讲故事能力弱的博主,就注定吃不到这碗饭。微博 mcn 负责人楚某以前主做影视领域投放,商单下滑后他带着手下 50 多个 KOL 转型做小红书探店,深度的内容不会做,只能先做浅显流量的生意。为了更符合小红书 " 颜值赛高 " 的调性,他三个月减了 10 公斤。

互联网寒冬中,曾经为互联网发声的博主们,有人转型,有人沉寂,也有人期待在雪原上摘到最美的花朵。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myzaker.com/article/63088467b15ec05a0f7e7c6d

版权声明:虚像 发表于 2022年8月26日 pm5:10。
转载请注明:降温后,互联网KOL自寻出路:有人转型,有人卖号 | 快导航网

相关文章